工業4.0趨勢下中國制造的機會在哪
如果說過去的10至15年,是消費互聯網的黃金年代,誕生了BAT等互聯網巨頭,那么時至今日,風口正逐漸轉向產業互聯網。互聯網在改造完消費服務業以后,正緩慢而堅定地來到了工業領域,以“工業4.0”之名,掀起了再造工業的革命。
中國制造業的挑戰和機遇
勞動力人口減少的直接影響是用工成本的上升,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導致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力迅速下降。許多跨國公司將工廠搬向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地方。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生產基地。但是,由于物價帶動人工費用上漲,智能手機和便攜式計算機等電子產品的代工企業為尋求廉價勞動力,已開始加速進行工廠轉移。世界最大的電子產品代工企業富士康于1988年進駐廣東深圳,隨后為了尋找勞動力成本更加低廉的地區,應對勞動力資源緊張,逐漸將工廠向中西部遷移,以降低用工成本。這些中西部地區包括山西太原(2003年)、重慶(2009年)、四川成都(2010)、河南鄭州(2010年)、貴州貴陽(2013年)等。
危機是威脅也是機會。新一輪工業革命將徹底改變現有的生產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改變國家間的比較優勢,進而重塑各國產業競爭力和國際產業分工格局。新一輪工業革命將深刻影響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路徑和進程,對我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而言這意味著巨大的挑戰和同樣巨大的機遇。與美國、德國、日本等世界制造強國相比,我國工業大而不強,結構層次偏低,發展方式粗放,大部分制造企業的信息化程度較低。因此,迫切需要加快結構升級和發展方式的轉型。
“工業4.0”是一個發展的概念,《中國制造2025》也弱化了以往規劃中為期5年的時間限制,規劃年限擴展到2025年,更注重中長期規劃,主要圍繞我國工業有待加強的領域進行強化。以前,我國制造業技術含量不高,一直處于國際產業價值鏈的低端環節。
在工信部的積極推動下,工業化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為制造業的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毫無疑問,新一輪工業革命將更快速地帶動兩化深度融合:信息技術向制造業的全面嵌入,將顛覆傳統的生產流程、生產模式和管理方式;生產制造過程與業務管理系統的深度集成,將實現對生產要素高度靈活的配置,實現大規模定制化生產。這一切都將有力地推動傳統制造業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制造企業的兩化融合之路,離不開軟件企業的幫助。
近幾年,工業4.0概念被媒體熱炒,幾乎成了現代企業全新生產方式的代稱,被寄望為“全球第四次工業革命觸發器”。什么是工業4.0?
工業1.0是機械化,2.0是電氣化和內燃機,3.0是自動化和信息化加精益化,4.0是智能制造。2011年,在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工業4.0概念首次被提及。2013年4月,德國政府正式推出《德國工業4.0戰略》,一個全球性的話題瞬間被引爆,對世界強國來說,這是一次彎道超車的機會。
硅谷創客資本CEO趙勝提到,智能制造是“工業4.0”的核心。智能制造實則是一個巨系統:車間里的機器如一部智能手機,通過更新操作系統實現功能升級,通過工業APP實現各種功能即插即用,通過API不斷擴展制造生態系統,所有的機器、產品、零部件、能源、原材料,所有的研發工具、測試驗證平臺、虛擬產品和工廠,所有的產品管理、生產管理、運營管理流程,所有的研發、生產、管理、銷售、員工、各級供應商、銷售商以及成千上萬個客戶,都將是這一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基于“云-管-端”的新型復雜制造體系正在形成。
制造的智能化水平提升來自于智能工廠的建立和智能生產應用——它的實現有賴于企業內部系統之間水平集成和垂直集成水平的提高。比如,埃爾斯特公司,可以讓產品自己來決定生產工藝,支持極少批量和大批量生產。
同時,更大的效率提升來自于商業模式的轉變——在智能產品離開工廠后,通過互聯網那個連接和大數據分析,將企業的商業模式從產品驅動轉變為數據驅動。比如,凱撒壓縮機,從出售壓縮空氣,實現企業的商業模式變革。
在新一輪的工業革命中,各國都在構建自己的只能制造產業體系,這個體系背后是技術體系、標準體系、產業體系,是智能制造產業生態系統的主導權。換一句話說,各國新一輪工業革命的競爭,是未來全球新工業革命的標準之爭。